動物園該存在嗎?很多人否定動物園的必要,但這次去臺北市立動物園實際踏查、加上專業的張東君導覽後,我有不同看法。動物園存在不只是為了教育,也有育種、基因保存、救傷的需求;在不可能野放所有動物的情況下,我們不如將視角轉向如何增進動物的福利上;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動物園的努力。這篇文章將會記錄了張東君的說法,以及有趣的動物故事。
之前千里馬在京都時,我去了好幾次的神戶動物王國,但反而我對於臺灣自己的動物園很不熟悉。因緣際會之下,某天悶熱的下午聽了張東君在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導覽。張東君,人稱「青蛙巫婆」,曾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工作多年;即使已經離開了將近十年,她仍然對於園內的環境、動物如數家珍。
很多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熱愛動物;我幾乎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想去參觀他們的動物園或動物農場,包含了臺灣的臺北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日本的神戶動物王國、東京上野動物園、藏王白石狐狸村;紐西蘭的Willowbank Wildlife Reserve。
但,我每次去動物園或和動物近距離接觸時,也不免擔心我和牠們的接觸會造成牠們的負擔,甚至助長動物買賣、不顧動物福利的惡性循環。

我知道很多人批評動物園的存在,是扼殺了動物自由、福利,是人類自私的惡行;
為了這個議題,我事先已定時看了不少的資料,開始有些不同的想法;也推薦大家去看看「窩窩」、「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的文章及專題討論。
關於「動物園」是否應該存在?我覺得這次的實地踏查讓我的想法更加明確。雖然不是專業人士,但我把張東君提供的許多資料記錄、整理下來。
先談臺北市立動物園
臺北市立動物園座落於木柵,佔地165公頃,開放地約90公頃,是東亞最大的動物園;相較之下,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只有15公頃,橫濱動物園也只有50公頃而已。據說如果我們想要每一區慢慢逛、認真看所有的說明指標,我們至少需要十幾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全部看完。
臺北市立動物園有14個「館」(室內)及「區」(室外);組織一共有十個組及大約120個保育員。早期選才是不太區分科系,或是多為畜牧業相關科系;後來漸漸要求要是動物系、生物相關系所,而這種選才上的改變也影響了園內看待、照顧動物的方式。
喜歡「阿嬤養的」白白胖胖動物嗎?
動物園方的角色很重要;他們如何看待這些動物,會大大影響了園內動物的環境與生活方式。
張東君說,以前上頭是畜牧業,所以把這些動物們視為「家畜」的一種;因此,養得白白胖胖的才符合他們的理想。記得那些被養得圓滾滾的東北虎嗎?這種胖胖得看起來福態、代表對他們好的思維,就是以前的想法。

後來,隨著上方的政策改變、西方動物園的新經營理念引入、員工的背景不同,動物園漸漸將動物視為「野生動物」。所以白白胖胖像阿嬤養的動物不會出現;而是找到更切合牠們原生環境、生活型態的方式。
消失又出現的臺灣梅花鹿
在此之前,很多人可能會先問: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乾脆廢掉動物園就好?牠們不就可以在真正的大自然中了嗎?
確實如此,我們又回到了這個原始問題--動物園有它的存在必要嗎?
這次的走訪我們並沒有正式詢問張東君這個問題,但從臺灣梅花鹿的故事開始,大概就知道她的答案。
臺灣有很多地名與「鹿」相關,因為早期有相當多的梅花鹿;因為是臺灣特有亞種,所以又稱「臺灣梅花鹿」。據說因為持續的農地開發、加上鹿皮、鹿茸、鹿肉有商業價值,所以野外最後一隻的臺灣梅花鹿死亡於1969年。
臺北動物園在1986年時,開始將他們保留下來的梅花鹿野放至墾丁、綠島等地,進行臺灣梅花鹿的復育計畫,所以現在才能在這些地方看見野生的臺灣梅花鹿(資料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
不過,在1992年時,動物園內的梅花鹿因為感染肺結核而全部撲殺;幸好先前有先將育種的梅花鹿送至墾丁等地;現在園內的梅花鹿又是從墾丁等地引回來的。

從這個臺灣梅花鹿的故事來看,動物園做到了幾件事:「物種保存及育種」,以及「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內」。
倘若當時動物園沒有育種臺灣梅花鹿,那牠們可能就會全部消失了;倘若動物園沒有把育種出來的梅花鹿送到其他地方,牠們也可能會全數消失。
所以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在交換動物,其實就是增添物種保存的一個新的機會;如果某個國家發生了戰亂、瘟疫或其他因素造成原生動物滅絕,世界仍保有一絲機會來復原牠們。
黑熊養老村
說到底,許多動物滅絕都與人類有關;但動物園不是私欲的化身,裡頭有許多保育員、研究員仍致力保存及復育動物、維護動物的基因庫。因此,世界各地在交換動物時(已盡量避免買賣,以免助長動物獵捕),都會先研究動物的「祖宗十八代」,以確保他們的基因。
舉例來說,臺灣重要動物--臺灣黑熊,就是亟需復育的對象。
在經過幾個有照養黑熊的單位交叉比對養育的黑熊基因後,臺灣選擇了其中10隻遺傳性狀和野外一樣的優先復育繁殖(資料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其他的黑熊,則因為年紀、身體狀況或是基因,所以不在這波復育繁殖的名單,但牠們仍在園內受到很好的照顧。舉例來說,動物園就有「黑熊養老村」(可參考:拜訪「黑熊養老村」〜輕聲細語最禮貌!)。
在野生動物保育法過後,有些私自飼養的野生動物被沒入或轉交動物園收容與照顧;但因為原先的飼養環境不佳,這些黑熊可能身體狀況不是太好。「黑熊養老村」,就是收養這些因為私人豢養或是他人贈送的黑熊爺爺奶奶們。牠們已經過了野放、繁殖的年紀,於是動物園成為牠們的家,安享天年。這也是動物園另一個功用。

從刻板行為到環境豐富化
如果可以,誰不希望牠們自在的在野生環境當中呢?保存基因、復育、照護,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動物園存在的意義。既然我們無法確保牠們能在野外自在生活了,我們應該轉向更為急切的問題:動物園要怎樣才能夠維持動物福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些動物,牠們可能整天在園區繞著圈圈、反覆做同樣的事情?這稱為「刻板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ur)。張東君在《動物數隻數隻》中提到:
這些異常行為的出現頻率越高,就表示牠們的生活品質越差,所以只要看見動物們開始出現刻板行為,就要趕快想辦法替動物們找點事做,好讓牠們的生活多些樂趣。
這種讓動物們「沒事找事做」,就稱為「環境豐富化」(Environmental enrichment)。無論是放玩具、不定點不定時餵食、讓牠們去自己覓食,都是不錯的方法。
記得我們一開始說的「白白胖胖」動物嗎?每天有員工定點定時餵食,當然久了就會讓牠們越來越胖;實際上,這些動物在野外的環境可能都要耗費半天以上的時間覓食,甚至有時候有一頓沒一頓的;所以動物園也仿照牠們的生活習慣,並且豐富牠們的環境,讓牠們有更多事情可以做。
黑熊可能要到展區各個地方挖出食物、否則會被小偷(麻雀、烏鴉等)吃掉;大象有輪胎當成玩具玩,甚至還會一屁股坐在輪胎上玩;人猿拿到了掃把會模仿人類打掃;這些都是增添牠們環境豐富度的成果。
另一種環境豐富化的方式,則是讓動物混住。在野外的動物們不可能同一空間只有一種物種;所以精心安排物種們住在一起,牠們的互動自然而然就增添了環境的豐富度。據張東君說,最常被安排與其他動物混住的,是山羌和烏龜;因為牠們又多又和善。

在張東君的導覽及其著作《動物數隻數隻》中,她都提到了長臂猿和山羌的有趣互動。長臂猿好奇心甚強,據說看到什麼動物都會想要騎騎看;展場內就會看到長臂猿試著想要騎在山羌上,但山羌立刻往旁邊跨一步,長臂猿啪地一聲掉到地上的有趣場景。
這種有趣的互動增添了牠們生活的豐富性,也拉長了遊客觀看展區的時間。

據說,有些動物園也會試著調換展區。例如,第一天放的是掠食者(如豹),隔天放的是獵物(羚羊);掠食者就會聞到獵物的味道,試圖想要找到獵物;而換成羚羊展示的那天,羚羊聞到了掠食者的味道也會想要努力躲藏。
看不到動物,差評!!??
動物園也需要特別注意動物居住的環境。如果去逛臺北動物園,很多人會覺得怎麼展區內都是植物,完全看不到動物?我們這次去,在雲豹的籠前看了很久,就是找不到雲豹的踪跡。
原來,雲豹就是喜歡躲藏在森林當中,神龍見首不見尾;為了要符合牠們原本居住的習性,在設計環境時就符合了雲豹的居住場所了。然而,如果為了人類想要看雲豹的欲望,就把籠子打造得乾乾淨淨的,這樣雲豹住起來會開心嗎?
張東君說,很多動物園都會定時請野外觀察動物的專家學者進來園內,看看園區內的環境是否符合牠們的習慣;而動物園內的研究員也會去野外觀察。透過互相交流,希望給予動物更好的福利。
所以當走進動物園時,我們不能看不到動物就給差評;反而要思考的是,這個動物園為什麼會這樣設計?這樣設計是為了人好、還是動物好?當無法否認動物園存在的必要性後,我們應該把視角轉向動物福利上面,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或否定。
尾聲
在導覽的過程中,我問了兩個問題,想當成這次的尾聲。
我先問,「請問讓動物近距離和人類接觸,真的好嗎?」張東君說,要視動物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除了動物的習性之外,環境也相當重要。先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浣熊咖啡廳就顯示了浣熊這種動物不適合在咖啡廳如此小的地方生活,在沒有適當的保護下,也不適合與人類如此近距離接觸。
我又問,最近臺灣那間很紅的動物園號稱無籠,你們怎麼看呢?
她說,業界的人都挺客氣;事後,她向我提到了這篇文章〈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寫得很委婉,我也就懂了。
感謝收看:D
如果您喜歡本篇文章,歡迎在右下角點選咖啡,贊助我們並給樂透一個罐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