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讀書心得】《科學詭案調查局》:你的貓貓狗狗會吃了你嗎?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讀書心得】《科學詭案調查局》:貓貓狗狗會吃你嗎?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讀書心得】《科學詭案調查局》:你的貓貓狗狗會吃了你嗎?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本文為《科學詭案調查局:離奇現象與噁爛實驗的科學研究報告》的閱讀心得(以下簡稱《科學詭案調查局》)。本書作者Erika Engelhaupt根本是「奇怪的知識」之王,在文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噁心、特別卻又堅實的研究,非常適合喜歡看怪奇文章、偵探鑑識類的讀者。我覺得用「奇怪的知識增加了」真的是最好的閱後心得XD


《科學詭案調查局》作者在序言就提到了他很早就開始被「啟蒙」了(?)小時候他就很喜歡收集垃圾堆裡找到的牙齒;長大後他發現自己難掩存在的「病態好奇心」,所以開始撰寫了「科學詭案調查局」的部落格。

很多時候越獵奇越詭異越噁心的事情越引人興趣,我當時好像是被某網站截的書摘所吸引了;不過比較特別的是這些內容他是有認真去追查研究,而不是單純講一些沒有道理而純粹噁心的事,這也是另一點吸引我的地方。

《科學詭案調查局》,Erika Engelhaupt,大石文化(圖片來源:博客來)


從病態心理、蟲子到體液,《科學詭案調查局》全都包

整本書分成六個大單元:

  • 病態的好奇心:與死亡、屍體與犯罪現場有關
  • 真噁心:蟲、蛆與油脂塊
  • 打破禁忌:禁忌的手術、同類相食、戀屍癖
  • 恐怖爬行者:老鼠、蟎、蟑螂
  • 解剖學:分泌物、排泄物
  • 神秘的心智:妄想、巫毒、過目不忘

真的是想得到噁心或獵奇的事物都可以在裡面。當然因為是以文字敘述,所以不用過於擔心閱讀時會噁心到說不出話來;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大部分是覺得新奇有趣、而且會想趕快拉身邊的朋友分享的內容。作者基本上也以比較輕鬆有趣的口吻來帶出這些議題,整體下來的閱讀是順暢的(說不上舒服…畢竟內容就是刻意不舒服)。

由於作者本人就是科學寫手,之前也在《國家地理雜誌》服務,所以基本上可以放心他所提供的資訊的正確性。
當然我覺得他也很會選題就是,一般的科普文章可能不太會有人想看,但這些怪異的研究一定能夠提供很多點閱率:P


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學詭案調查局》片段

這裡不爆雷,但簡單介紹幾個我覺得在裡面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段跟大家分享。

世界最小的犯罪現場

作者介紹了Fances Glessner Lee的一系列模型「Nutshell Studies of Unexplained Death」,這些模型非常注重細節,很多模型後來都被拿來做為訓練警探的教具。在過程中並不會使用現代的科學儀器(如DNA),所以學員必須透過觀察模型細緻的展現(像血液如何飛散、鈍器的細微毛髮),去學習辦案可能會遇到的重要細節。詳細的內容也可以看這篇文章〈Murder Is Her Hobby: Frances Glessner Lee and The Nutshell Studies of Unexplained Death〉,裡面有很多照片和影片,真的覺得太驚人了!

  • Lee, F. G. (2004). The Nutshell Studies of Unexplained Death. Monacelli Press.
  • Goldfarb, B. (2020). 18 Tiny Deaths: The Untold Story of Frances Glessner Lee and the Invention of Modern Forensics. Sourcebooks, Inc..

如果你死了,你的狗會把你吃掉嗎?

我們總是好奇家中的寵物到底跟自己感情有多好,當然即使「吃了主人」也不代表牠們不愛你,但「吃了主人」這種事感覺總是會上新聞的。欸…畢竟家裡養了一隻小笨狗樂透,看到這樣的標題當然會感到好奇。我曾經裝死過發現我的狗完全不想來救我,也當然好奇如果我有天掛了,牠會不會想要把我給吃了?

這裡作者引用了許多期刊論文以及鑑識報告,介紹家中常見的寵物--貓、狗有多少的案例吃了自己的主人;裡面也介紹哪種類型的寵物比較可能食屍,以及會從哪裡先下手…

確實如副標講的,即使牠們把你吃了「你也不會知道」,但這篇真的讓我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XD

  • Biro, D., Humle, T., Koops, K., Sousa, C., Hayashi, M., & Matsuzawa, T. (2010). Chimpanzee mothers at Bossou, Guinea carry the mummified remains of their dead infants. Current Biology20(8), R351-R352.
  • Buschmann, C., Solarino, B., Püschel, K., Czubaiko, F., Heinze, S., & Tsokos, M. (2011). Post-mortem decapitation by domestic dogs: three case repor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7(4), 344-349.
  • Colard, T., Delannoy, Y., Naji, S., Gosset, D., Hartnett, K., & Bécart, A. (2015). Specific patterns of canine scavenging in indoor settings.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60(2), 495-500.
  • Hernández-Carrasco, M., Pisani, J. M., Scarso-Giaconi, F., & Fonseca, G. M. (2016). Indoor postmortem mutilation by dogs: Confusion, contradictions, and nee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rensic veterinarian medicine. 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15, 56-60.
  • Maksymowicz, K., Marycz, K., Czogała, J., & Jurek, T. (2011). Refutation of the stereotype of a “killer dog” in light of the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human corpses biting by domestic dogs. 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6(1), 50-56.
  • Ropohl, D., Scheithauer, R., & Pollak, S. (1995). Postmortem injuries inflicted by domestic golden hamster: morphological aspects and evidence by DNA typing.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72(2), 81-90.
  • Rothschild, M. A., & Schneider, V. (1997). On the temporal onset of postmortem animal scavenging:“motivation” of the animal.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89(1-2), 57-64.
  • Smith, B. (2015). The dingo debate: origins, behaviour and conservation. Csiro Publishing.
  • Steadman, D. W., & Worne, H. (2007). Canine scavenging of human remains in an indoor setting.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173(1), 78-82.
  • Verzeletti, A., Cortellini, V., & Vassalini, M. (2010). Post-mortem injuries by a dog: a case report. Journal of forensic and legal medicine17(4), 216-219.

精液的傳播

這篇先介紹鑑識專家Annalisa Durdle用人體體液來餵食麗蠅(blowfly)的實驗,他們提供這些蠅各式各樣的體液:血液、唾液、精液,以及其他的零食:寵物飼料、罐頭鮪魚、蜂蜜,看這些蠅的取食偏好;沒想到能夠匯聚最多蠅的是精液。書中更引用Durdle的話:

精液是蒼蠅界的快克古柯鹼。牠們狼吞虎嚥,變得醉醺醺。牠們跌跌撞撞、身體部分麻痺--我甚至看到一隻蒼蠅放棄善後,一屁股坐在地上!然後牠們又繼續爆食,直到身亡。但牠們死得很爽!

我大概從來沒想過這種對話會出現在我的blog中orz

好的,另一個有趣的事情來了。由於精液不但富含蠅類需要的多胺(polymine),DNA的含量也豐富;所以蠅類吃下精液後,實際上流滿著提供者的DNA,甚至也可能會把DNA傳播到其他地方去。那這樣會不會產生問題呢?作者提出了刑事DNA分析上或許可能會有些問題?如果真的好奇,趕快去看書吧XD

  • Cale, C. M. (2015). Forensic DNA evidence is not infallible. Nature News526(7575), 611.
  • Cale, C. M., Earll, M. E., Latham, K. E., & Bush, G. L. (2016). Could secondary DNA transfer falsely place someone at the scene of a crime?.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61(1), 196-203.
  • Durdle, A., Verdon, T. J., Mitchell, R. J., & van Oorschot, R. A. (2018). Location of artifacts deposited by the blow fly Lucilia cuprina after feeding on human blood at simulated indoor crime scenes.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63(4), 1261-1268.
  • Durdle, A., Mitchell, R. J., & van Oorschot, R. A. (2016). The food preferences of the blow fly Lucilia cuprina offered human blood, semen and saliva, and various nonhuman foods sources.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61(1), 99-103.
  • Hussain, A., Zhang, M., Üçpunar, H. K., Svensson, T., Quillery, E., Gompel, N., … & Grunwald Kadow, I. C. (2016). Ionotropic chemosensory receptors mediate the taste and smell of polyamines. PLoS biology14(5), e1002454.

最凶殘的哺乳類

大家猜猜看,世上最凶殘的哺乳類是什麼呢?大家可能會想到老虎、獅子,抑或是人類。不過如果把「殘害同類」當成最凶殘的行為的話,在超過1000種最常殘害同類的動物中,人類也只排行第30名而已…

實際上,在這份名單中的第一名是《獅子王》中可愛的丁滿--狐獴。

想得到居然是牠嗎!/狐獴,於非洲的哺乳類。(圖片取自:國家地理雜誌

這篇提到了人類自相殘殺(如戰爭)的狀況,其實相較於其他哺乳類,人類的自相殘殺現象已經越來越低(詳情也可以看《人性中的良善天使:暴力如何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一書,全書都在解釋人類其實越來越和平及非暴力);文章也進一步提到各種哺乳類的自相殘殺研究。他們發現,母系社會高地位的母狐獴會將地位低雌性生出的小狐獴給殺掉並吃掉,以為子嗣保留更較多的資源。也介紹了其他靈長類、海獅、瞪羚、松鼠、鯨魚、穿山甲等是否有自相殘殺的現象。

  • Bell, M. B. V., Cant, M. A., Borgeaud, C., Thavarajah, N., Samson, J., & Clutton-Brock, T. H. (2014). Suppressing subordinate reproduction provides benefits to dominants in cooperative societies of meerkats. Nature Communications5(1), 1-6.
  • Gómez, J. M., Verdú, M., González-Megías, A., & Méndez, M. (2016). The phylogenetic roots of human lethal violence. Nature538(7624), 233-237.
  • Perrtree, R. M., Sayigh, L. S., Williford, A., Bocconcelli, A., Curran, M. C., & Cox, T. M. (2016). First observed wild birth and acoustic record of a possible infanticide attempt on a common bottlenose dolphin (Tursiops truncatus). Mar Mamm Sci32(1), 376-385.
  •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Vienna International Ctr, & Austria. (2011). Global Study on Homicide 2011.

世界最慘烈的叮咬

被蚊子咬已經夠痛苦了,更不用想像被蜜蜂咬。不過University of Arizona的昆蟲學家Justin Schmidt卻被昆蟲螫了超過千次,甚至還發明出像是品酒舨的「螫痛量表」--Schmidt pain scale,把痛苦分成四個等級。舉例來說,被紅馬蜂(red paper wasp)得3分,疼痛的感受:

腐蝕灼燒,具有鮮明的苦澀餘韻。有如在紙割的傷口上灑一杯鹽酸。(p. 201)

我覺得他的偉大不只在於為研究的犠牲奉獻,還有他的幽默感…

而另一位研究者Michael Smith則把自己身體劃分成24個區,想要試試蜜蜂螫起來最痛的是哪些地方;當然他勇敢地面對了幾個恐怖的特殊地帶…

這篇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平常為研究犠牲奉獻的程度還不夠呀…

  • Schmidt, J. O. (2016). The sting of the wild. JHU Press.
  • Schmidt, J. O. (2019). The Insect Sting Pain Scale: How the Pain and Lethality of Ant, Wasp, and Bee Venoms Can Guide the Way for Human Benefit.
  • Smith, M. L. (2014). Honey bee sting pain index by body location. PeerJ2, e338.
  • Wilcox, C. (2016). Venomous: How Earth’s Deadliest Creatures Mastered Biochemistry. Scientific American/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在游泳池裡尿尿

小時候總聽過一個說法:游泳池會放一種「顯示劑」,如果有人尿尿,游泳池的水就會變色!這個都市傳說至今應該還流傳著;但作者認為並沒有這種藥劑存在,因為實在有太多的風險了(?)

這也代表,泳池真的可能有非常多的尿存在。作者在這裡提到了很多跟泳池尿液相關的研究,例如:泳池內到底含尿量有多少?尿液和游泳池的氯會有化學作用嗎?等等諸多議題進行了討論。

  • Andersson, M., Backman, H., Nordberg, G., Hagenbjörk, A., Hedman, L., Eriksson, K., … & Rönmark, E. (2018). Early life swimming pool exposure and asthma onset in children–a case-control study. Environmental Health17(1), 34.
  • Lian, L., E, Y., Li, J., & Blatchley III, E. R. (2014). Volatile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resulting from chlorination of uric acid: implications for swimming poo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48(6), 3210-3217.
  • Science Scene: Peeing in the pool is an act of chemical warfare
  • Ask Ars: How much pee in a pool would kill you?

對人臉過目不忘

在辦案的過程中很常要仰賴被害者或是路人指認兇手,不過不一定每次都那麼順利,因為人類的記憶很容易被操控;謝伯讓在《大腦好好玩》第三季就多次提到「錯誤記憶指認」反而造成冤案的狀況。不過這裡不談記憶,反而談的是「辨認能力」;在記憶無誤的狀況下,你有辦法多年後,在茫茫人海中辨識出那個可能在高中運動會上只見到1秒的人嗎?

2015年英國倫敦警察廳(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就成立了「超級認臉人」的團隊,成員都具備著過人的辨識人臉能力;透過他們的協助,真的找到了一些有案底的嫌疑人。其中一位組員Gary Collins的興趣就是在iPad瀏覽一堆嫌疑犯的照片,最高曾在星期天吃中餐時就指認三個人出來;在2011年的倫敦騷亂中,他一口氣辨認出190個暴徒。
這些人每年都會加入大型活動來看有沒有搗亂者,真的超酷!

在光譜的另一端則是「臉盲」,它真的在心理學上有術語,稱為「臉孔失認症(prospagnosia)」;不過這當然在很極端的狀況;其實一般人都覺得自己會認人,但實際上要認出陌生人的臉孔並沒有想像中地簡單。

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做University of Greenwich的心理學家Josh Davis提供的測驗,測測看你是不是「超級認臉人」。雖然沒有中文版,但英文非常簡單,我在做完測試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沒有想像中地臉盲;也有朋友自認很會認人,沒想到一換成陌生人就輸得很慘XD
記得測完留言跟我們說一下你的分數XD 如果你的認臉能力很強,說不定也能加入「超級認臉人」的行列呢:P
p.s. 目前也有「超級認聲人」的研究,有興趣也可以做做看

  • Elbich, D. B., & Scherf, S. (2017). Beyond the FFA: brain-behavior correspondences in face recognition abilities. Neuroimage147, 409-422.
  • Russell, R., Duchaine, B., & Nakayama, K. (2009). Super-recognizers: People with extraordinary face recognition ability.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16(2), 252-257.
  • Sacks, O. (2010). Face-Blind: Why are some of us terrible at recognizing faces?. New Yorker (New York, NY: 1925), 36-43.
  • White, D., Phillips, P. J., Hahn, C. A., Hill, M., & O’Toole, A. J. (2015). Perceptual expertise in forensic facial image comparis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82(1814), 20151292.

《科學詭案調查局》的「噁心」,是真的噁心嗎?

《科學詭案調查局》中,真的會看到各式各樣我們覺得獵奇、噁心、凶殘的研究。不過,這些東西真的是這樣嗎?
這本書雖然建構在這些會引發我們最深層的好奇心的議題,作者知道大家有興趣,但也不忘提醒大家要記得,這些所謂的「噁心」、「獵奇」,基本上都是以特定的文化甚至是人類的視角來看。
許多文化覺得蟲很噁心,但它卻是某些文化中重要的飲食來源;大家都討厭蟑螂,但牠們不會覺得自己噁心吧。我們討厭排泄物,但對一些動物來說食糞卻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當我們以自己的視角來看,自然會忽略了這世界其實充滿了許多與我們不同的的觀點。

舉例來說,〈最凶殘的哺乳類〉一文讓我印象很深,是因為我沒有想過「狐獴」居然如此地「暴力」、「野蠻」;但轉念一想,這所謂的「凶殘」根本是我們自己所定義出來的;對於牠們來說,這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
去年我很著迷於看大安森林公園及植物園的鳳頭蒼鷹養育記錄(有興趣可以RRGTaiwan的影片,大約每年五、六月是繁殖季),也因此接觸了很多猛禽類的直播(?)曾經看到猛禽母親不顧自己的孩子,放任強壯的小鷹去欺負弱小的小鷹,最後導致死亡;也看過小鷹死去後,被母鷹餵食給其他的小鷹。
這些放在人類框架下感覺不可思議的狀況,其實不斷地在自然界上演。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用我們的價值觀去指責這些生物都殘忍、冷酷無情。

作者當然也知道這樣的狀況,因此他也花了不少的片段在解釋這些動物行為背後的意義,以及人類應該如何去應對與反省。

至於我們人類,在看到其他動物不遵從我們認同的生活方式時,往往會投予批判的眼光。我們讚揚信天翁等動物,因為牠們會與伴侶締結終身,但卻忽略牠們也會「外遇」的事實。我們也絕對不喜歡想像穿著燕尾服的企鵝和屍體交配。

但這顯示的,與其說是某種自然律,不如說是我們自己對於道德敗壞的不舒服。我們情願相信自己的價值觀符合宇宙運行的道理,有如繡在枕頭上的甜美字句。但宇宙可沒有這麼仁慈--反之,我們只能自己設定規則,然後遵守。(p. 152-153)

當然若有過多這類的片段也會淪為說教,這本書不錯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太多這樣的語氣,大部分時間還是以詼諧、有趣的方式來告訴大家這些有趣的知識。


小結

對於每年都會認真追搞笑諾貝爾獎,偶爾會寫寫科普文章的我來說,我非常喜歡《科學詭案調查局》作者的敘事風格與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本文中有趣的幾個片段下面我其實一開始有依照書中的關鍵字找到那些研究;沒想到書最後居然列出了所有參考文獻,而且比我找到的還要多,每個小故事背後至少都有3篇以上的研究及報導支持,是真的很用心。
撰寫科普文最大的幾個問題,找不到受眾喜歡的切入點、寫得太艱澀、無法將研究融會貫通,在這本書都不是問題。

很推薦喜歡看些奇怪研究、偵探鑑識的大家看看這本書XD
希望大家看到什麼有趣的文章或研究也能跟我分享:3


書名:科學詭案調查局:離奇現象與噁爛實驗的科學研究報告 Gory Details: Adventures from the Dark Side of Science
作者:Erika Engelhaupt
譯者:姚若潔
出版社:大石文化


對科普感興趣嗎?讓我推薦你其他的文章:D

【讀書心得】《設計的心理學》:不只設計與心理學,更是一堂個人成長課程 Ch.01 日常事物的精神病理學

本文為《設計的心理學-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如何改變世界》的簡介及第一章〈日常事物的精神病理學〉閱讀心得。用生動有趣的例子談設計與認知科學的基本要點,推薦對認知科學或對UX有興趣的讀者,也很適合凡會面對到受眾的各行各業閱讀。

Continue reading

【讀書心得】《都是大腦搞的鬼》:愛看正妹、吃到飽沒回本?都是大腦的錯啦!

本文為《都是大腦搞的鬼:KO生活大騙局,揭露行銷詭計、掌握社交秘技、搶得職場勝利》的閱讀心得。本書作者謝伯讓是台灣知名的大腦神經科學教授,擅長用有趣的方式帶出生活中與認知相關的研究。如果對於大腦科學、心理學感興趣,這本絕對是科普首選之一!

Continue reading


感謝收看:D

如果您喜歡本篇文章,歡迎在右下角點選咖啡,贊助我們並給樂透一個罐罐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