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讀書心得】不只是怪談的幽靈史黑馬-《幽靈:日本的鬼》
【讀書心得】不只是怪談的幽靈史黑馬-《幽靈:日本的鬼》

【讀書心得】不只是怪談的幽靈史黑馬-《幽靈:日本的鬼》

本文為介紹《幽靈:日本的鬼》之書評。《幽靈:日本的鬼》一書柴克‧戴維森(Zack Davisson)在書中充份地描寫「幽靈」這一奇幻產物與日本歷史、文化、藝術史與政治之間的關係,讓「幽靈」不再只是「怪談」。

《幽靈:日本的鬼》,Zack Davisson,遠足文化(圖片來源:博客來)

幽靈…我住在一間鬧鬼的公寓裡…

對我來說,原本購買只是為了要湊特價才選的,想說可以來看一下鄉野傳奇之類的幽靈故事;沒想到這本真的是超級黑馬,居然讓我愛不釋手,我一下子就把它給看完了,內容真是超乎想像地精采呢!

從書名《幽靈:日本的鬼》來看,這本書的主軸就是談日本的幽靈;不過和我原本對於「幽靈」這樣的議題想像不同;原先我以為應該是綜合一些什麼花子、阿菊之類的故事而已,沒想到它居然結合了幽靈和近代日本藝術政治文化史,變成一本既學術又趣味的書!如果想要了解日本的近代藝術、文學等情況,這本書是很棒且與眾不同的切入點。

本來預期寫日本文化的應該是日本人,但作者Zack Davisson並非日本人,而是一位熱愛日本民間傳說和鬼魂故事的美國人;大概最有名的是他曾經翻過水木茂的《鬼太郎》漫畫吧,他也曾經擔任國家地理頻道特別節目《日本:沖繩的失落鬼魂(Japan: The Lost Ghosts of Okinawa)》的研究人員兼主持人(到底多愛鬼)。

全書雖然結合了很多歷史背景,每段歷也都很用心的考究;但作者在故事的敘述上也一點都不馬虎。整本書第一段話,就是:

我住在一間鬧鬼的公寓裡。

然後開始說他房內天花板的紅色手印…這當然想看下去啊XDDD

他的每一章最後都會開一個新的話題,可以完美接上下一章的內容,安排相當好;而且前面文章內提到的故事,都可以翻到最後去找這些故事的實際內容。


談故事之前,先為幽靈正名

不同文化的類似概念,有時候反而翻譯起來很困難;「幽靈」也是一樣。有時候為了要讓大家知道「幽靈」是日本的一種「鬼」,所以可能會翻成「日本鬼(Japanese Ghost)」;然而或許在西方人的概念下,「鬼」應該像是Casper這樣的形體,或是萬聖節披著白床單的移動形體;或許也有可能是具有實體樣貌甚至腐屍般的形態。

提到「Ghost」,西方人可能會直接聯想起Casper這樣的形象。

不過,如果注意看本書的英文,會發現它所寫的是「Yurei」的日文直音拼寫而非「日本鬼」,也是作者刻意希望西方的讀者能夠意識到「幽靈」的產生是相當地域性、文化性的。

「幽靈」,在作者的筆下,是具有一定的「規矩」、遵守一定的「法則」,形象也有特定意義的。而這些幽靈,也不只具有宗教、信仰性的存在,甚至深入到日本的生活、歷史當中。


與日本習習相關的幽靈文化

我很喜歡他的結尾:

正如那個老電話遊戲般,每一遍的吸血鬼傳說都會被加點油、添點醋,直到螢幕上的生物再也不恐怖,再也不會讓人們為了避免黑暗中的鬼魂糾纏,而挖出死去的親人、切掉他們的頭顱,並將他們死去已久的心臟拿來泡茶。
但幽靈則堅定地通過時間的考驗,拒絕向時代與流行低頭。這樣的持續不變為幽靈增添了可信度與真實感。……
幽靈的文化真實性確保了他們與日本人民的關聯。感覺上吸血鬼德古拉和狼人顯然是虛構,但幽靈卻是真的。而現實總是比虛構的可怕很多。

我從來沒想到「幽靈」這種超自然的話題,居然和日本的近代史、政權轉移、印刷術、文學流派等有關係。從作者的觀察來看,幽靈其實就是一種「日本人集體心靈的形塑過程」。
(※註:如果對於日本神怪故事、都市傳說及日本人的想法有興趣的話,《虛構推理》系列挺有趣的,它有漫畫小說動畫,非常有趣)

我之前在看書的過程中就在臉書上與朋友分享,沒想到可以在談「幽靈」的書裡看到活版印刷的討論;除此之外,還有幾個非常有趣的議題,我完全沒想到可以在這本書中出現:

  • 浪漫色情電影與幽靈
  • 大腦殼核與島葉與幽靈的愛與恨
  • 中國剪燈新話和幽靈的創造
  • 西化後的幽靈故事轉變
  • 佛洛依德的性、愛和日本知名幽靈阿露
  • 幽靈故事的轉換:從民間傳說、落語、歌舞伎、文樂到正統文學
  • 幽靈故事如何從日本俗文學爬到雅文學

我想就不要爆雷了,但這真的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書;非常推薦喜歡幽靈、鬼片、都市傳說,或是對於日本近代文化史感興趣的人來看哦!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XD

書名:幽靈:日本的鬼 YUREI: Japanese Ghost
作者:Zack Davisson
譯者:陳亦苓
出版社:遠足文化


感謝收看:D

如果您喜歡本篇文章,歡迎在右下角點選咖啡,贊助我們並給樂透一個罐罐 🐾

發佈留言